第590章上书成立中官村科技园区!
杨铭和老先生聊了苏连的情况,他又说了关于前往旧金山硅谷的情况。
老先生听得很认真。
当得知旧金山硅谷的发展程度,老先生也是很惊讶。
让老先生更惊讶的是杨铭送的特殊礼物。
“老先生,这是我让帝国集团考察团亲自前往硅谷为期一个多月考察的详细报告,希望对国内的科技发展起到作用。”
杨铭把那份重新整理过的旧金山硅谷考察资料递上去。
这是将近50万字,已经全部变成了简体字。
老先生非常激动,拿到那份硅谷考察团详细资料,这对于国内来说,其实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老先生,如今旧金山硅谷其实已经发展得很不错,还不是最巅峰的时候,现在湾湾也出现模仿硅谷的新筑科技园区,在欧洲,甚至,东洋也出现类似的科技园区。其中,这次我也在香江成立了一个香江科技园区。”
“我建议,为了不和西方的科技拉开更大的距离,我认为在燕京必须尽快成立一个燕京科技园区。”
燕京科技园区?
老先生更惊讶。
杨铭直接指着那幅燕京地图说道。
“在这一片地方,其实就非常适合。”
杨铭说的正是历史上的中官村科技园区。
这里一片,为什么历史上会挑选中这里,其实也是参考了硅谷,主要是周围有其他高校。
像新筑科技园区有几所高校。
在这里,周围也是燕京几所高等学校,甚至,研究院等等,非常适合作为一个科技园区的基础。
老先生看到杨铭指的地方,他有些惊讶。
这一片地方,现在还没有被开发,几乎都是果园,坟场为主。
为什么会挑选中这一片地方?
如果老先生看了那份考察团的详细资料,老先生就非常明白了。
这一份被誉为‘上书’成立国内科技园区的考察资料,意义重大,属于非常贵重的礼物。
历史上,差不多也就是在十月份,国内最先提出在中官村成立科技园区,还真的有一个人。
正是陈春现。
1978年到1981年,他三次访问M国,受M国硅谷现象的启发,在1980年10月提出要在中官村建立Z国的硅谷,并身体力行成立了“先进技术服务部“。
1980年到1984年,由于“Z国硅谷“和“先进技术服务部“事件在Z科院引发了争论,老先生做了明确批复,肯定陈春现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此举大大推进了中官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并导致后来BJ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中官村园区的成立。
陈春现被誉为“中官村民营科技第一人“。
杨铭和陈春现不一样。
历史上,虽然陈春现提出成立中官村科技园区,也就是Z国硅谷,那个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一直过了几年才逐渐重视起来。
那个时候,其实国内已经浪费了很多年时间。
最重要的,包括发展半导体这些,国内并没有重视,只是后来出现一系列的互联网公司,包括搜虎,千度,新狼这些公司而已,其实已经错失了非常好的机会。
现在国内和M国正处于发展的甜蜜期,在杨铭看来,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尽可能从M国引入半导体技术,也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那么未来国内在这方面来说,就不用受到欧美扼制了。
如今,杨铭以上书成立Z国硅谷中官村科技园区的名义,杨铭的身份不一样,这一份考察团资料,还有他的上书建议,那么自然不一样。
老先生记下来。
杨铭从老先生这里出来,沈先生和杨铭离开后。
老先生坐在那里,仔细研究杨铭上书成立中官村科技园区的建议书,还有那份厚厚的考察团资料。
他知道,这些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如今,这一份那么贵重的礼物就摆在老先生面前,老先生不得不感叹。
老先生不是这方面的出身的。
他先是仔细看完,遇到不懂的,画出来。
这五十万字,怕是没有那么快看完。
当晚他秉烛夜读,看完后,再次惊讶。
这个杨先生和帝国集团真的不简单,杨先生居然已经考虑到未来几十年后的事,如果真的错失黄金发展时间,真的会错失很多。
按照现在国内和欧美,东洋的发展,技术相差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那么自己也就要在这些时间里面追上来,可想而知这里面的难度。
他最怕就是不知道如何追赶。
现在杨先生的上书建议,以及那厚厚的考察团信息就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深夜的时候,老先生觉得双眼实在疼痛,才停下来。
接下来几天,他都在认真研究那份考察团资料。
其中,是以梁伯涛和考察团成员的口吻进行详细记录的,包括硅谷前世今生,还有斯坦福大学,以及现在硅谷发展的情况。
正如现在硅谷的半导体技术,已经开始深深影响到各方面,这让老先生越加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和严重性。
。。。
1980年9月30日。
当晚。
沈先生又来了。
沈先生带着老先生坐车前往瀛台。
晚上的时候,杨铭开始感觉到一股凉意,应该是燕京晚上开始冷了。
杨铭来到老先生的办公室。
老先生也披着一件毛衣。
“老先生,杨先生来了。”
“杨先生,关于你那份上书建议和考察团的详细信息,我花了四天时间,终于全部都看完,不得不感叹你公司的人才济济。”
里面多次提到的梁伯涛,还有那个李惠敏,老先生觉得都是人才。
“老先生,香江的人才还算是可以,但是,香江人口太少,人才相对较少。相反国内不一样,国内十亿人口,按照百分之一比例出一个人才,那都不简单。”
现在国内十亿人口,特别是现在放开来生后,未来国内人口会更多,相对应产生的人才会是更多。
即使,一百个人才出现一个人才,杨铭觉得都有上千万人才,甚至更多。
这些也正是国内需要的。
第六章!
求订阅!!